前段時間,我到杭州市淳安縣里商鄉(xiāng)大坑塢村調(diào)研,鬧出了小笑話,也由此學會了一些調(diào)研的工作方法。
那時我正在撰寫一份關于懲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的材料,為了更好地了解這項工作的實效以及基層群眾的評價,專門到鄉(xiāng)村調(diào)研,實地走訪農(nóng)戶。
一大早,我興沖沖地來到大坑塢村,卻發(fā)現(xiàn)村里空蕩蕩的,基本沒人在家。
“這幾天是茶季,村里人都去采茶葉了。”村頭小賣部的老板告訴我村民的去向。
“那更好,我就到茶園走訪,這可是深入田間地頭了。”心里想著,問清去茶園的路后,我便趕緊出發(fā)。
順著山間小道來到茶園,遠遠望見不少村民在忙碌。我快步上前站在田埂上,拿出筆和本子,盤問關于脫貧幫扶、補貼申領等情況。然而,和我意料的不同,村民們不是很熱情,回答大多是很簡單的幾個字,“好”“不錯”“是的”。時至中午,依舊沒有獲得什么有效信息。
“我深入茶園跑了一上午,‘一頭汗,兩腳泥’,但效果不理想,到底哪里出問題了。”無奈,我特地向在鄉(xiāng)鎮(zhèn)工作了30多年的里商鄉(xiāng)紀委委員邱有貴求教。
“你這樣下鄉(xiāng),說好聽點是‘書生氣’重,說難聽點是‘擾民’。”聽了我的表述,邱有貴笑著說,“這幾天農(nóng)戶的心思都在茶葉上,忙都忙不過來。一會還是我?guī)闳グ伞?rdquo;
匆匆扒了幾口飯我就拽著邱有貴往村里走。再次來到大坑塢村,邱有貴卻沒有直接往茶園去,而是到相熟的農(nóng)戶家借了兩個竹蔞。“把這個背上,我們下地幫農(nóng)戶采茶葉。”說著他遞了一個竹蔞給我,向茶園走去。
“采茶葉很簡單,就采最上面的嫩芽,一個芽頭加一片嫩葉。”在路上,邱有貴現(xiàn)場指導我如何采茶葉,如何和農(nóng)戶溝通,“一會就先和農(nóng)戶聊茶葉,聊熟了再問別的。”
來到茶園,看到有位大媽正在采茶葉,邱有貴走下田埂,“我們是鄉(xiāng)里的,今天來幫您采茶葉,也和你聊聊。”
“那怎么好意思。”大媽連忙回答。
“沒事的,這也是我們的工作。這幾天茶青價格怎么樣?”邱有貴把話題轉向茶葉。“我這是白茶,價格還可以……”看到大媽聊起茶葉興致很高,我也連忙加入談話,“現(xiàn)在市場上的白茶賣得還挺貴的。”“白茶炒1斤干茶要4斤茶青,算上加工、運輸成本就要貴多了。”“現(xiàn)在種茶葉,政府有補貼嗎?”“補貼申領方便嗎?”“村干部吃拿卡要嗎?”……
有了茶葉當“橋梁”,不一會兒我就和大媽熟了起來。茶葉是大媽家里主要收入來源之一,茶季她每天從早上6點采到晚上6點,今年光茶葉就已經(jīng)有4萬余元收入。話題也從茶葉延伸到黨員干部作風上。
“上面領導到村里來調(diào)研走訪多嗎?”我對上午的“難堪”也想多了解下。
“現(xiàn)在來村里的領導也不少,來了解情況、幫扶結對,確實幫我們解決了一些問題,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。”大媽話鋒一轉,“有的就來轉一轉,一群人前呼后擁的十幾分鐘就走了;有的要我們大白天集中開會,領導講話的時間還不短;還有通知我們在家專門等領導來上門走訪,一等就是大半天,活都沒法干……”
沿著茶隴我和大媽邊采邊聊,不知不覺一個多小時過去。捶了捶有些吃力的腰,我把竹簍里的小半簍茶葉倒進田埂上裝茶葉的袋子里,坐在石頭上休息,順便拿出本子記錄剛才的談話內(nèi)容,抬頭看到大媽依然在快速摘采茶葉,不覺有些汗顏。
“到農(nóng)村,就要用適合農(nóng)村的方法。”邱有貴走到田埂對我說;“比如,農(nóng)忙時晚上走訪就要選6點半到7點半這段時間,早了人還在干活,遲了人都已經(jīng)睡覺了。”
對比先前的經(jīng)歷,我深深體會到,群眾還是很歡迎黨員干部到他們身邊走訪調(diào)研,了解情況的,也非常希望黨員干部能多聽聽他們的心里話,幫忙解決實際困難。但是對“蜻蜓點水”作秀式和脫離實際高談闊論式的調(diào)研反感。群眾工作須講究方式方法,要“接地氣”。只有放下架子、沉下身子,順應基層群眾的生產(chǎn)生活節(jié)奏和方式,才能真正融入群眾。“站在田埂上看”終究還是有些距離,“下到田里”變“走近”為“走進”,群眾才會把你當“自己人”,對你說“心里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