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春之交,到梅花山尋梅,尋得一份清潔、高雅。
梅花山位于江蘇南京東郊,因山上遍植梅花而得名,是中國著名的賞梅勝地之一。每年早春時節(jié),梅花山的萬株梅花競相開放,層層疊疊,云蒸霞蔚。枝條上那一簇簇蓓蕾,像極了情竇初開的少女,嬌艷動人。梅花的淡淡清香在周邊四散開來,剎那間,便讓人醉倒在梅的海洋里。
細細想來,梅香早已不是嗅覺中的一味,也不再局限于眼眸中梅之身形,而是幻化成一種文化符號,無處不聞其香,無處不見其雅,無處不見其神。
中國自古就有賞梅的習(xí)俗。觀賞梅花的興起,大致始于漢初。《西京雜記》載:“漢初修上林苑,遠方各獻名果異樹,有朱梅,姻脂梅。”那時的梅花品種,當(dāng)系既觀花又結(jié)果的兼用品種,主要屬江梅型和官粉型。西漢末年揚雄的《蜀都賦》云:“被以櫻、梅,樹以木蘭。”說明當(dāng)時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于城市綠化了。
梅花與蘭花、竹子、菊花列為“四君子”,與松、竹并稱為“歲寒三友”。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,梅以堅韌不拔、不屈不撓、奮勇當(dāng)先、自強不息的精神,給人以立志奮發(fā)的激勵。
嚴寒中,梅開百花之先,獨天下而春。《詩經(jīng)》中就用梅來贊美人的品質(zhì),“終南何有?有條有梅。君子至止,錦衣狐裘。顏如渥丹,其君也哉!終南何有?有紀(jì)有堂。君子至止,黻衣繡裳。佩玉將將,壽考不忘!”此民歌主要是先秦時期,秦地百姓贊頌秦公的君王之氣,表達了敬仰之情,而梅樹正是襯托了秦公高雅脫俗的品質(zhì)。
“墻角數(shù)枝梅,凌寒獨自開。遙知不是雪,為有暗香來。”北宋詩人王安石在《梅花》中,將梅花視作純潔的雪,長在墻角,甘于寂寞但毫不自卑。詩的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,傲然獨放,后兩句則寫梅花幽香,以梅擬人,凌寒獨開,喻意品格高貴。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比喻那些處于艱難環(huán)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、主張正義的人。千百年來,梅花精神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液。
在梅花山賞梅,駐足,凝望,周圍除了靜謐,還是靜謐……(小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