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清官,往往以“愛民如子”為己任,而百姓贊揚一位好官,也多尊稱為“父母官”。其實,“父母官”的稱謂源自“召父杜母”的典故,都是發(fā)生在漢朝時期南陽的故事。
《漢書·循史傳》記載,西漢元帝時,南陽郡太守召信臣為政勤勉有計謀,樂為人民興福利,致力于使他們富裕起來。他親自努力于農(nóng)耕,出入田間地頭,在鄉(xiāng)間公舍住宿,很少能有安閑的時刻。他注重水利建設,開通溝渠,修建水閘堤堰一共有數(shù)十處,使灌溉面積年年增加,達到三萬頃之多,并為百姓制訂了用水的規(guī)則,刻于石上,立于田邊,以防止爭搶斗毆。他還禁止婚喪嫁娶時奢侈浪費,致力于推行勤儉節(jié)約的風尚,所以,“百姓歸之,戶口增倍,盜賊獄訟衰止”,被當?shù)厝俗馂?ldquo;召父”。
《后漢書·杜詩傳》記載,建武七年(31年),南陽郡新任太守杜詩“性節(jié)儉而政治清平”,他創(chuàng)造了水力鼓風機,以水力傳動機械,使皮制的鼓風囊連續(xù)開合,將空氣送入冶鐵爐,用以鑄造農(nóng)業(yè)工具,極大減少了人力,提高了功效,百姓都認為非常方便。杜詩又修治坡地池塘,擴大耕地面積,使南陽郡中家家戶戶殷實富裕,所以,他被當?shù)厝俗馂?ldquo;杜母”。故南陽人為之語曰:“前有召父,后有杜母。”就這樣,州縣地方優(yōu)秀長官被尊稱為“父母官”,并從此廣傳后世。
時至今日,百姓與官員的關系早已發(fā)生了很大的轉變,為官者,不再是百姓之“父母”,反之,官員應是百姓的勤務員,是百姓之公仆,進而像焦裕祿那樣回答群眾,“我是您的兒子。”這深情的一句話,體現(xiàn)了共產(chǎn)黨人獨有的理念與情懷。雖然從古至今“為政當思民疾苦,做官常懷律己心”的追求一以貫之、沒有改變,但從“官本位”到“民本位”,從“馭民治民”到“群眾路線”,這是歷史的進步、時代的超越。(蔡相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