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蘇東臺市西溪景區(qū)內(nèi)的三相祠,是為紀念北宋年間三位大臣晏殊、呂夷簡、范仲淹所建的。今年6月,在一項評選活動中,晏殊的《浣溪沙·春恨》(相傳即創(chuàng)作于西溪)代表鹽城當選江蘇“最美詩詞”。今天,我們就史料挖掘所得,對這位集政治家、文學(xué)家、教育家于一身的晏殊略作介紹。
誠實無欺的神童
晏殊(991-1055),字同叔,撫州臨川人。晏殊七歲能詩,故有“神童”之稱。景德初年,張知白安撫江南,到臨川時,聽到神童的傳聞,便面招晏殊一試。晏殊雖年方總角,卻機敏過人、對答如流。張知白十分喜愛,隨即推薦給朝廷。恰逢當年開科取士,有1000多人參加殿試,十四歲的晏殊也在其中。
在科舉時代,不少讀書人皓首窮經(jīng),應(yīng)試到須發(fā)皆白說不定也只是一個秀才,能通過層層考試取為進士的,皆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。晏殊面對這些在年齡上稱得上是他兄長、伯叔乃至祖父的競爭對手,毫無怯場之態(tài),“神氣不懾,援筆立成”,主考官對此贊賞有加,賜其同進士出身。
更難能可貴的是,兩天后再試詩、賦、論時,晏殊上奏稱自己“嘗私習(xí)此賦,請試他題”,其他人押題押中了高興還來不及,晏殊卻要求換一道題目,這一來顯示了晏殊對自己才華的自信,二來也體現(xiàn)了他誠實無欺的品質(zhì)。晏殊的賦寫好后,主考官幾次稱贊他寫得好,晏殊也因此被拔擢為秘書省正字(秘書省是給朝廷起草文書的辦事機構(gòu),正字是官名,負責校正文字)。
因為晏殊年輕,朝廷注意加強對他的考核,“命直史館陳彭年察其所與游處者”,見晏殊交往的都是道德文章俱佳之人,朝廷也就放心了。回顧晏殊少年得志、進入仕途的過程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晏殊并非全靠他的天資與才學(xué),更重要的是他保持了一份難得的道德操守。不久,朝廷又將他下派基層,到西溪等地實地鍛煉。幾年后他奉調(diào)回京,歷任多個重要官職。
重教興學(xué)的鹽官
西溪早在西漢時就已建鎮(zhèn)。清初編修的地方志在篇首這樣介紹西溪的來歷:“西溪即晏溪,州治(指泰州,當時東臺尚未建縣)東北一百二十里。東通角斜,西入運河,南接海安,北通興化。昔丞相晏殊曾宰于此,恩澤大施,民思之不忘,故名晏溪。”北宋初年,朝廷裁撤了南唐設(shè)置的駐東臺場的海陵監(jiān),改置泰州西溪鹽倉。這里是運鹽河(即今泰東河)的起點,并有灶河與各鹽場相通,人煙稠密,市井繁榮。但西溪為鎮(zhèn),畢竟由鹽場衍生,住戶多營鹽農(nóng)兩業(yè),來往無非商賈過客、灶丁鹽販,況且地處海隅,既無名山大川,更少騷人學(xué)士往來。滿腹詩書、文采飛揚的晏殊來到這里后,幾乎找不到可與之談文論道之人。
鹽倉監(jiān)雖然官職卑微,《宋史·晏殊傳》甚至沒有提及晏殊的這一履歷,但鹽鐵歷來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,經(jīng)手錢款數(shù)目巨大,可算是個重要崗位。作為基層的鹽政官員,晏殊在與鹽丁鹽商的直接接觸中,感受到了當時的民生疾苦。
從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想出發(fā),他曾兩次上書稟告地方災(zāi)情,爭取到開倉賑濟。更值稱道的是,他在任上辦了一件大事,即在西溪建立書院。雖然北宋初年創(chuàng)辦書院已漸成風氣,湖南的岳麓書院、江西的白鹿洞書院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長足發(fā)展。而環(huán)顧江蘇,莫說西溪,甚至連揚州、泰州都尚未建立書院。地方志記載本鎮(zhèn)有書院,有南風亭,都是晏殊所建的,南風亭在鎮(zhèn)之西南,與書院相對。南風亭取名相傳為虞舜所作之歌《南風》,《南風》用以教民行孝,創(chuàng)立南風亭則有教化百姓之意。
書院草創(chuàng)時缺房少舍,他臨時借用廟宇,延請飽學(xué)之士入院授徒,他本人也親自到書院講學(xué)。從此海濱一隅傳出了瑯瑯書聲,成百上千的鹽民后代得以知文、增識、勵志。到明代時,書院已具相當規(guī)模,不僅有傍水而立的書齋學(xué)舍,而且藏書十分豐富。
正是由于晏殊,東臺文教事業(yè)從此薪火相傳,綿延不絕。由明而清直至近代當代,王艮、吳嘉紀、戈公振、戈寶權(quán)、周巍峙……可謂名人輩出。史稱“五代以來,天下學(xué)校廢,興學(xué)自殊始”,而晏殊的“興學(xué)”,又自西溪始。還有一點不應(yīng)忘記,晏殊日后在河南應(yīng)天府任官時,大力扶持應(yīng)天府書院,延聘范仲淹前來講學(xué),使應(yīng)天府書院一躍成為宋初四大書院之一。可以說,興學(xué)重教是晏殊為官施政的一個重要方面。
別具一格的詞人
詞是五代以來逐漸興起的一種文體,至宋代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,成為宋代文學(xué)的代表形式。后來的文學(xué)評論家將詞人分為婉約與豪放兩派。在宋代眾多詞人中,晏殊可算是婉約派較早的倡導(dǎo)者,而蘇軾則是豪放派的代表。
《宋史》稱晏殊“文章贍麗,應(yīng)用不窮,尤工詩,閑雅有情思”。這里所說的“詩”,廣義上也包括詞在內(nèi)。晏殊填詞,擅長小令,僅《珠玉詞》一書就收詞一百三十余首。前文提到的《浣溪沙·春恨》也是一首小令,我們不妨感受一下晏殊小令的風采:
一曲新詞酒一杯,去年天氣舊亭臺,夕陽西下幾時回?
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識燕歸來,小園香徑獨徘徊。
該詞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,將懷舊之感、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;下片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(fā)前意,“無可奈何”與“似曾相識”二句,聲韻和諧,寓意深婉,一向稱為名對。全詞抒發(fā)了作者對自然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思考。“花落去”似乎是對春歸的無奈,但“燕歸來”又看到了新的生命元素,體現(xiàn)出作者積極的人生態(tài)度。
晏殊的詞,對后來歐陽修、秦觀、賀鑄、周邦彥等詞人都產(chǎn)生過影響。他的兒子晏幾道也是宋代著名詞人,詞家分稱他們父子為大晏、小晏,晏幾道著有《小山詞》,風格亦婉約清麗,歷來得到文學(xué)評論家的稱贊。
簡樸愛才的股肱
晏殊雖不斷得到提拔,成為股肱之臣,但他決非阿諛奉承之徒,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個性剛直且生活儉樸。
宋代官吏俸祿優(yōu)厚,除月俸錢外,還有祿米、職田、冬春賜服、從人衣糧、茶酒廚料等,名目有十幾種之多,如樞密使(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(gòu),其長官為樞密使、樞密副使,晏殊曾任樞密使)的俸錢就達到月三百貫,祿米月一百石,歲給薪千二百束、炭千六百秤、鹽七石。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做到生活儉樸著實不易,而晏殊卻能做到不尚浮華,這與他出身貧寒、深知百姓生活之艱苦有密切的關(guān)系。
晏殊雖為文學(xué)之士,卻十分關(guān)注邊防,在任三司使(掌管財政的官員)期間,他提出多條建議鞏固邊防,這些建議一方面旨在提高邊防將士的戰(zhàn)斗力,如“募弓箭手教之,以備戰(zhàn)斗”,另一方面希望為邊防開支提供穩(wěn)定充裕的財源,如“請出宮中長物助邊費”,均得到了朝廷的采納。
晏殊慧眼識人,《宋史》說他“平居好賢,當世知名之士,如范仲淹、孔道輔皆出其門”,身居要職后,晏殊“益務(wù)進賢材,而仲淹與韓琦、富弼皆進用,至于臺閣,多一時之賢”,君子進用,則小人退卻,士風為之一新。除上述諸人外,史書中還提及“歐陽修、王安石等,皆出其門下”。其中范仲淹在北宋的政治軍事方面多有建樹,官至參知政事,其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觀念影響后世深遠,成為一代又一代奮發(fā)圖強、勇于任事、甘于奉獻的中國人的座右銘;韓琦敢于直言,曾一次彈劾罷免了四名才德不稱的官員;歐陽修為一代文宗,為唐宋八大家之一,詩詞文俱佳,并且編寫了《新五代史》《新唐書》,兩書皆入列“二十四史”。
公元1055年,晏殊逝世,謚號元獻,歐陽修贊譽他“憂勤國家……自始至卒五十余年”。